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

2025-02-18Qianyi


一.雨水节气的气候特点
 
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,太阳黄经330°,斗指寅位(东北方向)。“斗指壬为雨水,东风解冻,冰雪皆散而为水,化而为雨,故名雨水。”
 
雨水本意是指冬季完全过去了,春天来临,天气转暖,冰雪融化成水,万物开始复苏。此时将是春雨纷纷。雨水节气到来之后,并不是说这一天一定要下雨,而是表示冬季少雨的现象结束,从这以后,降水将逐渐多起来了。在廿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里,雨水之前天气寒冷,但见雪花纷飞,难闻雨声淅沥。近年北方由于暖冬效应,此时很少下雨,而在南方雨日与雨量均有明显增加,是名副其实的雨水时节了,但冷空气在这节气里也活动频繁,俗话说的“料峭春寒”和“倒春寒”就是这个时候最多了。雨水意味着大雁开始南归,农民忙着给土地施肥,北方小麦、南方油菜都需要雨水的滋润。正如农谚所说:“立春天渐暖,雨水送肥忙。”然而此时北方往往干旱多风,雨水珍贵,正是“春雨贵如油”,这时小麦已越冬,开始返青,南方则雨水渐多,将开始插秧。
 
二.雨水节气的中医养生
 
——易患感冒
 
第一,早春天气,乍暖还寒气温尚低,昼夜温差变化大,体弱的人易感冒。第二,不要急于脱冬衣,要注意保暖防寒。第三,多锻炼身体,多到户外做深呼吸,多晒太阳,体弱易感冒的可吃玉屏风散(防风、黄芪、白术)。
 
——关节易痛
 
雨水时节,初雨将下,易患关节痛,尤其是肩关节、腰关节痛较多,要注意保暖。
 
——易乏困
 
春天,气温升高,腠理疏松,脑血流量相对减少,所以常感疲劳乏困,正如诗人所说:春眠不觉晓。此时,就应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。
 
既然这个节气里冷空气活动频繁,就不能不提人们常说的“春捂”。所谓“春捂”就是到了春日时不要急脱去厚衣。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,初春阳气渐生,气候日趋暖和,人们逐渐去棉穿单。但此时北方阴气未尽,且冷空气不时南窜,气温变化大,虽然雨水时节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,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经变得相对疏松,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则会有所减弱,易感风邪而致病。所以“春捂”有一定道理,况且南方此时常乍暖还寒。
 
春天之肝木何以与脾土相关?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,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。肝属木,木性可曲可直,条顺畅达,有生发的特性,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,有疏泄的功能。脾(胃)属土,土性敦厚,有生化万物的特性,脾又有消化水谷,运送精微,营养五脏、六腑、四肢百骸之功效,为气血生化之源。其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,在病理上相互影响。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传变中,木旺乘土,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,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,则脾胃因之而气虚,若肝气郁结太甚,则脾胃因之而气滞,两者皆肝木克脾土也。《难经》称为“逆传”即肝病传脾。所以,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,扶助阳气,又要避免伤及脾胃。
 
中医学称脾胃为“水谷之海”,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。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,营卫、气血、津液、精髓等,都化生于脾胃,脾胃健旺,化源充足,脏腑功能才能强盛;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,脾胃协调,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,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。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,脾胃则是元气之本。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:脾胃伤则元气衰,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。在他的《脾胃论》中:“真气又名元气,乃先身生之精气,非胃气不能滋”。并指出:“内伤脾胃,百病丛生”。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。
 
《本草衍义总论》说:“夫善养生者养其内,不善养生者养其外。养外者实外,以充快、悦泽、贪欲、姿情为务,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。善养内者,使脏腑安和,三焦各守其位,饮食常适其宜。”由此可知,脾胃是生命之本,健康之本,历代医家、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。现代医学实验证明,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,防老抗衰。
 
三.雨水节气的饮食起居
 
1、起 居
 
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。雨水后,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,芬芳的花香,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。雨水季节,天气变化不定,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,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,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,乃至心神不安,影响人的身心健康,对高血压、心脏病、哮喘患者更是不利。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,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之外,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。保持情绪的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。《少有经》上说:“少思、少念、少欲、少事、少语、少笑、少愁、少乐、少喜、少怒、少好、少恶、行此十二少,养生之都契也。”
 
在春季,肝旺而脾弱,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、消化功能受影响,如精神抑郁,腹胀腹痛等。由此,春季的养脾健脾很重要。养脾也要静心,以精神的调摄为主。第一,心平气和,使肝气不横逆,使脾胃安宁,让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,以达到健脾的目的。第二,静心养气,既不会扰乱心血,也不会损耗心气,使心气充和,进而滋养脾脏,养脾得以健胃。对于春天的天气多变,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,只有情志相适,加上饮食的调养,健脾的功效才会非常显著。
 
2、运动——正月中坐功
 
《遵生八笺》中原文:“运主厥阴初气,时配三焦手少阳相火。坐功:每日子丑时,迭手按髀,拗劲转身右偏引,各三五度,叩齿,吐纳,漱咽。治病:三焦经络留滞邪毒,嗌干及肿.哕,喉痹,耳聋,汗出,目锐毗痛,颊痛,诸候悉治。”
具体方法为:应该于每天夜十一时至凌晨三时进行修炼,自然盘坐,周身肌肉放松,两手握拳,弯肘上提平胸。调息用意念引气运行于手少阳三焦经脉络,练功时,两肘后引,缩颈含肩,头部缓慢向左移转,吸气;头复正后,两手前伸,收下颚,提耳根,头部缓慢向右移转,呼气。如此反复各15次。练毕,漱口、咽津、伸腿踢足,起立后自然散步。这些功法都有相应的防病健体功效。
 
3、饮食疗方
 
不少养生家赞成春天多用大枣,因此物性平味甘,含有大量的蛋白质、糖、有机酸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C及粘液质等,是补脾和胃的佳品。谚语说:“一日吃三枣,终生不显老”是可信的。
 
雨水既是自然气候的转折点,也承载着农耕文化和生命孕育的希望。此时节顺应天时、调养身心,方能迎接生机勃勃的春天。
 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