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怎么养生?天气炎热要注意这些!
2022-07-14Qianyi
今年6月13日以来,我国出现了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。截至7月12日,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。全国共有7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。南方高温天气也持续发展。其中,云南昭通,四川达州、泸州,上海,浙江绍兴、宁波、丽水等局地最高气温达到40—41摄氏度,四川、云南、上海、浙江等地共11个国家站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7月极值。13日18时,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,未来14天,我国江南华南等地仍多高温天气。17—20日,四川盆地、江汉、江淮、江南西部和北部沿江、华南西北部等地将出现降雨过程,高温天气得以缓解。21日之后,南方地区高温将再次发展,范围扩大,福建、江西、浙江南部等地日最高气温可达39—41摄氏度。
.jpg)
夏天高温炎热,有些人容易出现头晕目眩以及心情烦躁的情况,并且食欲也会大大的降低。这不仅影响心情,也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。

这样刷新纪录的高温,我们该如何养生呢?
1、多酸多甘
这种天气多喝冷饮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,反而容易导致暑湿之气进入身体之中,影响脾胃功能。所以说,在这个时候应该多吃一些多甘多酸的食物,同时少吃一些味苦的食物,因为这种食物具有泄燥的功能,而是应该适当的多吃一些菠萝和西瓜。
.jpg)
.jpg)
2、健脾除湿
夏季湿邪是一大邪气。加之夏天脾胃功能低下,此时大众常会觉得胃口不佳,易拉肚子,并会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,因此应要服一些健脾利湿之物。可选择健脾芒得化湿及利湿之品,如藿香、莲子、佩兰等。夏季天气炎热导致心情变得烦闷起来,所以三伏天还有一个重要的养生工作就是去火。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去火功效的食物,例如苦瓜、西红柿等等,另外鸭肉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。当然,健脾除湿是千逸的核心养生之道,也可以使用千逸产品进行调理。
.jpg)
3、调理肠胃
肠胃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根本所在,而夏季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,所以这个时候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。新鲜的蔬菜之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,例如糖分以及纤维素等等,还能够有效的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以及水分。
4、补水养生
炎热夏天是人体之中阳气最为旺盛第一个季节,所以只要人们稍微的运动一下就会一直冒汗,并且产生强烈的口渴的感觉。所以,夏季补水 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,一定不能够等到感觉到口渴之后在喝水,而是每天至少喝掉两大杯的水。
5、精神调养
“冬季要藏”、“夏季要生”。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,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。火热为夏,内应于心,心主血、藏神。七情过极皆可伤心,致使心神不安。不正常的情志可损伤心的功能,心的功能受到影响,可影响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。在这个意义上,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。
.jpg)
人的精神活动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,怎样使精神饱满呢?首先,要有好的精神寄托。有了奋斗目标,才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坎坷,并产生自觉的行动和积极的情感。其次,时时对自己的性格进行陶冶,要经常注意检查自己的情况。
.jpg)
用豁达、微笑对待不称心的人和事,这是应具备的涵养。有事可做,可使精神不空虚,有较好的精神修养,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。做好了,精神自然会饱满,就会“无厌于日”。也可以坐禅,闭目端坐,凝志静修。聆听千逸心经,让精神更加放松。
.jpg)
用豁达、微笑对待不称心的人和事,这是应具备的涵养。有事可做,可使精神不空虚,有较好的精神修养,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。做好了,精神自然会饱满,就会“无厌于日”。也可以坐禅,闭目端坐,凝志静修。聆听千逸心经,让精神更加放松。
.jpg)
6、保证睡眠
夏季作息,宜晚些入睡,早点起床,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。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工作后,可能有疲劳之感,需要午休做适当的补偿。尤其是老年人,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。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,最好在一小时以内。
饭后不要立即躺卧,应稍事活动一下,以利饮食消化。午睡时不要在有穿堂风经过的地方睡,亦不要伏在桌子上睡,以免压迫胸部,影响呼吸。午睡时最好脱掉外衣,给上腹部盖点毛巾被,以免胃腹部受寒。
7、适当锻炼
夏练三伏能使身体更好地获得“顺四时,适寒暑”的能力。但夏季炎热,锻炼时间不宜过长,一般每次以20~30分钟为宜,以免出汗过多,体温上升过高而引起中暑。最好把锻炼时间安排在太阳落山时为好。
.jpg)
.jpg)
8、冬病夏治
在养生保健中常有“冬病夏治”的说法,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支气管哮喘、腹泻、风湿痹证等阳虚证,是最佳的治疗时机。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,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,重点防治。
.jpg)
千逸希望每个人都想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,所以建议在夏天多注意。此外,我们还应该注意在夏天外出时应该采取各种防晒措施。为了使皮肤状况更好,避免晒伤,我们应该撑起太阳伞、戴太阳帽或戴太阳镜。
千逸养生,顺应自然,顺时而养,寻求阴阳平衡,以达到预防保健、治未病的目的。
.jpg)
.jpg)